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云南和广东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数量最多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收治的戒毒人员将近24万

发布时间:2018/6/26  浏览数: 391 次  浏览字体:[ ]
  

目前,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收治的戒毒人员将近24万,这些人被收治在全国361个戒毒所内。其中,云南和广东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数量最多,占全国的27%左右。

在戒毒所内,戒毒人员如何戒毒;戒除毒瘾有何难题;面对新型毒品蔓延的趋势,戒毒工作如何应对……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

谈戒毒工作模式

加大戒毒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推广

新京报:此前司法部提出要通过2到3年建立统一规范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现状如何?

曹学军:5月29日,我们在合肥召开了一个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座谈会,内容之一就是统一全国戒毒工作的基本模式。

为什么要统一?2013年12月,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从2014年开始,绝大多数劳教场所转为强制隔离戒毒所。原来是干劳教,然后转为干戒毒,怎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戒毒制度,当时各地都进行了探索。

4年多来,各地提炼总结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戒毒模式,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江苏的“432”模式中内观治疗、艺术戒治等方法具有较强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还有四川的“常青藤”模式、重庆的“PC”模式,等等。

但经过几年探索,在工作机制、戒毒方式方法、戒毒工作的标准和效果评价方面有必要统一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戒毒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之前各地情况不同,很多指标不好量化,而统一后,就可以设置一些考核评价体系。

新京报:能否简要介绍下全国统一的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包括什么?

曹学军:我们没有起一个统一的名字,基本模式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四句话——以分期分区为基础、以专业中心为支撑、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衔接帮扶为延伸。

把戒毒人员从入所到出所整个过程划分为不同期段,根据不同期段设置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和回归指导区,再根据不同期段的特点明确主要工作。

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还是受害者和病人,对这样的人,不是通过简单的强制隔离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让他把毒瘾戒掉。为此,我们建立五大中心——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和诊断评估中心,综合施策,给予戒毒人员身体上的治疗和康复、心理上的干预,最后通过综合评估诊断来确定他是否可按期解除强制隔离。

新京报:近年来,类似VR戒毒这样的新技术引发不少关注,大家疑惑,这对于戒除毒瘾真有用吗?

曹学军:基本模式中提到的以科学戒治为中心,就是讲要加大戒毒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推广,司法部在全国层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比如你提到的VR戒毒,是虚拟现实毒瘾评估矫治系统,利用VR技术还原真实的吸毒场景,刺激诱发成瘾者的心理渴求,通过眼球追踪技术与生理数据的记录分析来评估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程度,再通过厌恶疗法、脱敏疗法、回归疗法等逐步减轻成瘾者对毒品的依赖和渴求,帮助他们逐渐戒除心瘾。

目前,浙江省戒毒管理局已完成对1000多例有效样本的测试。通过千人级样本数据比对分析证明,这个系统对冰毒渴求度预测准确率为95.9%,治疗有效率为73.6%,痊愈率为37.6%。

其实,戒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医疗、教育、康复等多种手段综合戒治,任何单一的戒治方法都无法达到戒除毒瘾的目的。

谈新型毒品

年轻人出入娱乐场所要警惕新型毒品

新京报:从近年来我国禁毒形势报告来看,新型毒品呈蔓延趋势,这对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工作带来什么挑战?

曹学军:常见的新型毒品主要是冰毒、摇头丸、K粉等,同时在一些娱乐场所,一些新型毒品还通过包装伪装,看起来就是饼干、巧克力、茶等。年轻人出入这些场所时一定要认真识别、严加警惕。

新型毒品在我国呈蔓延趋势,一些省份新发现的吸毒人员中,滥用新型毒品的占比超过80%。在戒毒场所中,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占到53%,个别场所甚至高达90%。吸食新型毒品的典型表现是,精神上容易偏执、走极端,悲观、抑郁、喜怒无常,容易出现幻觉、幻听、被害妄想,而且攻击性比较强。

随着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增加,如何对这类人员进行戒治,我们也加强了研究。

一是加强对这些人的甄别和对症治疗,要掌握他们生理上的突出反应、症状;要加强对他们的针对性治疗,稳定情绪,减少他们的冲动和攻击性,在医学上给予缓解。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因为这类人攻击性强,容易产生突发事件,也容易发生自残、自杀,所以要着重加强安全管理。另外,我们要加强心理干预和指导,主动与他们的家庭联系,因为家庭对于个人的戒毒效果有很重要作用。

谈戒毒人员复吸

操守保持率今年列为戒毒考核指标

新京报: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戒毒所累计收治的戒毒人员已有100多万人次,通过2年强制戒毒回归社会后,这些人的复吸率和戒断率如何?

曹学军:复吸率和戒断率的统计非常复杂,目前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对这方面还没有一个全国权威、统一的统计数据。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人口流动性很大,这些戒毒人员出所后不容易找到;调查回访受主观影响很大,所以很难得出权威结果。

但各省份都相继开展了回访调查工作。比如北京,通过走访调查显示,京籍吸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后,一年后没有复吸的人占80%,两年内没有复吸的占61%,三年之内没复吸的占54%。

应该说,这个指标是比较客观的,复吸有一个规律,就是随着时间延长,操守保持率下降,也就是复吸率上升。复吸有很复杂的原因,比如出去后是否又进入“有毒”的环境;家庭方面是否给予足够支持;当地政府、社区、街道办对这样的人是否关怀、帮助,是否有监管;戒毒人员出去后能否找到工作、有正常收入,过上正常生活。这些对于复吸率影响很大。

新京报:所以复吸与否是一个社会问题?

曹学军:是,在全国来说,有的地区复吸率高一些,有些地区低一些。也不是大家传说的一点都戒不了。

不过,戒毒确实是一项长期工作,一日吸毒、终生戒毒。这需要全社会整个系统的治理和参与,不只是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另外,从今年开始,我们把一年内和三年内的操守保持率列为司法部戒毒工作核心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以此为全国统一的数据做基础。这个工程量很大,我们这些年来已累计收治了100多万人次,要找到这些人很有难度。

谈吸毒人员病残率

保证每个戒毒所至少有1个医疗机构

新京报:在走访戒毒所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吸毒人员中的病残率很高。全国层面的情况如何?

曹学军: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难题。目前吸毒人员中的病残比例达30%,这些吸毒人员患有各种病,比如艾滋病、性病、肝病、肺结核、高血压、肾病等。在对他们戒毒的同时如何治病,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医疗机构有369个,保证每个所至少有1个医疗机构;有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4000多名,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2017年,全国戒毒人员就诊量是290万人次,以戒毒人员24万的总量来算,平均每人就诊10多次。

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把医疗工作覆盖到戒毒人员入所到出所的各环节;建立场所内外的绿色通道,有紧急重大疾病可快速送到定点医院就诊;加强与社会医疗的合作,聘请社会医院的专家到所里坐诊、巡诊等,以此缓解我们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新京报:针对戒毒人员的病残现状,下一步有何打算?

曹学军: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场所内的医疗资源不足,包括基础设施、专用设备、医护人员的数量都有欠缺。

要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下一步要继续聘请社会医务人员,争取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强医疗机构特别是专业医院的建设,提高收治和救治能力;另外,也要继续加强与社会医院合作,建好绿色通道。

目前,有的省份正在省域内建立中心医院,专门收治患有严重疾病的吸毒人员。这项工作有的地方正在建,有的正在计划建设。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